最近走过市区五马街时,感觉和往日不同:商业氛围依旧,但是安静多了。安静地选购自己喜欢的商品,不再焦躁、不再火急火燎,这样子购物才是享受。
以往的五马街可不是这样。为招揽顾客,商家使出浑身解数,最强的莫过于比谁“叫得响”。于是,你用高音喇叭,我就集体拍手;你站在店内吆喝,我干脆上街叫卖。往往是“你方唱罢我登场”,一家更比一家响。
噪音的危害不可小视。早有专家指出,进入21世纪后,噪音是直接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隐性杀手之一,“消灭噪音”早已是各城市应当解决的首要问题。尽管,近年来,不少城市为了整治噪音做了大量的工作,但总体还停留在“百姓不报,官员不管”的治理水平上。
印象中,一年里最安静的只有高考之前的那半个月时间。为了举国上下都重视的高考,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集中一段时间、投入足够执法力量,为考生营造一个安静的迎考环境。然而,让我们遗憾的是,除去短暂的高考期间,更多时候,我们对噪声总是无可奈何。
其实,“禁噪”的适用对象是所有市民,而不能厚此薄彼。“禁噪”也不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,更不能因为特殊时期的需要而可严可松,不管何时,“禁噪”实际上并不只是考生们的需要,更是百姓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。
对商业街噪音的管理,如何才能做到常态化?不少市民献计献策。有人建议重罚,有人建议将商业噪音问题纳入商家创文明考评内容,以计分考核的形式长期严管。还有人说,有关部门应建立一项长效干预机制。
单靠重罚来管理,肯定不是最好的办法。而五马街此次“禁噪”,提供了更好的范例:通过政府部门与各种社会组织、与公民合作、协商的方式,实现公共管理目标。
2009年底,五马街确定要实行“禁声”之前,城管部门就召集15家平时音量较大的商铺开座谈会。会前,城管部门与商户们会商后,敲定了一份《五马街店户自律管理承诺书》,并逐户签署。根据这个承诺书,商户停止使用高音喇叭,不在沿街设置音响设施,不在店外拍手叫卖;店内使用轻柔音乐并实行专人控制,不使用麦克风、喊话器叫卖等。
“如果别人都吆喝,独你一家不响,生意会受影响,所以大家只能一个赛一个地喊。”管理人员如是说。反之,如果别人都不喊了,偏偏你一个人要喊,你自己都会觉得不好意思——这就是自我约束的力量。
当然,自我约束的前提是自我认同,它具有他律所不具有的天然亲近性。当大家都承认不吵的时候,吵的人就会成为众矢之的,成为同行中的规则破坏者。大家自定的规则,大家本身就是监督者。温州五马街的消声,正是利用了这个治理机理,使得噪声在一周之内降了下来。
法律不是万能的,政府权力是有限的,并非所有的事务都能靠管制解决。为什么高考禁噪只能禁得一时,就是这个原因。社会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过程,管好商业噪声,就需要靠社会参与来共同解决。比如可以开展宣传引导;比如发挥基层社会组织的力量,做好动员、自律;比如通过互相之间的提示和关照,效果可能会更加实在。
社会治理的核心是公民的参与。政府固然要加强监管,该做的一切都不能松懈,但公民的理性与责任感,却是构成社会治理的基础。不论是禁噪,还是燃放烟花爆竹,或者是城市养犬,化解问题最终都要落实到顺应民意上来,只要获得民众的认同,并且发动民众主动参与进来,比政府单方面的管制必然是有效得多。
所以说,严管噪声等社会热点问题,不在于“叫得响”,而在于如何让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做到“你好我好大家好”。